21 April 2015

【牛油书评】摇摇晃晃的人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评论李后主:“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赤子之心是词人的天性,这也是为什么李后主触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句话套用在余秀华身上,我想似乎也是可以成立的。
  
  今年初,网络上,余秀华成为一个现象,每个中国网民都在谈《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每个人都在仿拟这首诗的诗句,但没有人能超越她。经过媒体渲染,余秀华的农民身份,她天生的脑瘫,她的婚姻,她的家庭,让她的诗更添传奇。
  余秀华接受媒体采访,甚至走入摄影棚录制谈话节目,电视画面中她害羞而真诚。
  终于,她的第一本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2月份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3月份台湾印刻文学则出版了繁体版。这两本诗集,现在本地上架了,湖南版灵巧轻盈,印刻版精装沉着,恍如余秀华诗歌的两个面向。
  《摇摇晃晃的人间》里没有收录《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初读确实有点惊讶,后来思索,或许这是诗人别有用意,毕竟这首诗太耸动,总是占据太多目光,诗人或许是想让读者好好欣赏她的其他作品,才会选择割爱吧。
  她还有一本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也没有收录《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她似乎想证明,她不仅仅只是一首诗的诗人。

  赤子之心,是阅读余秀华诗集的一个很直观的感受。
  每一首诗都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即便诗句很口语很直白,却能轻易走进人的心底,这或许就是她诗歌的力量。
  余秀华1976年出生于湖北钟祥市一个叫横店的小村庄里。她出生的时候因为脑缺氧而造成脑瘫,高中毕业后就一直赋闲在家。目前已婚,有一个在读大学的儿子。
  余秀华写诗,也在微博上发表,也因为《诗刊》的微信号发布了她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让她一夕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诗人。
  
  《摇摇晃晃的人间》收录了100多首作品,分成八辑。
  余秀华在序中写道:“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但是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得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页2)
  这是最真实的表白,因为在阅读余秀华的作品的时候,诗中没有刻意讨好的取向,没有口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灵魂痛苦自赎的过程。
  余秀华一直说“诗歌”,的确不假,这些作品的语言,极富音乐性,如歌,每一句都是何等深情。
  她的行文有时候几乎成了散文,意象也都是漫不经心地出现,却总是诗意盎然。用李白的诗来形容,这就是“天然去雕饰”。
  但这不代表简单的文字与意象之间,不能迸出惊心动魄的力量。
  像这首《乡村的鸟飞得很低》:
  
  我以为腋生两翼就能飞过人间
  如果顺风,就能抵达太平洋,一路花草繁茂
  那些在草地上蹦来蹦去的麻雀儿
  给了我对事物怀疑的快乐
  翅膀来自哪里
  它们说:飞得高有什么用呢
  饿的时候
  就会落下来
  (页56)
  
  麻雀是余秀华诗里常出现的意象,其他的还有狗、白和麦子,这些意象构成了她诗歌世界里独一无二的横店村。
  在这首诗里,没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诘辩,看似无忧无虑的麻雀,解构了飞翔的神话,告诉世人,饿的时候,无论飞多高都得落下来觅食。
  理想总显得如此脆弱。
  余秀华的诗也有一种泥土味,她自己在诗里也是这样说的:
  
  我一直是个怀揣泥土的人,遇见你
  它就有了瓷的模样
  却没有人来告诉我每一条路都是晴朗
  比你易跌倒,比你易破碎
  作为一个贩卖月光和人间的人
  我允许你,笑话我
  (《微风从我这里经过》,页142)
  
  的确,她没有陶渊明那种隐士孤绝的豁达,她的泥土味不是因为避世,而是她的农村生活与繁琐日常深深掩埋而来的泥土味。读她的诗,会感觉到一种,人生长恨水长东的,绵长的忧伤。但她的生活困苦,以及绝望之中,总隐含着她对爱的热切的渴望。
  余秀华是这样形容自己的残疾的:“我的残疾是被镌刻在瓷瓶上的两条鱼/狭窄的河道里,背道而行”,她说这两条鱼彼此追咬着尾巴,毫无休止。这就是残疾人的宿命吗?不,她最后这样作结:“假如我是正常的,也会同样被镌刻于此/让人无从抱怨。”(《瓷》,页66)

(诗集可在纪伊国屋书店购得)  
  

8 April 2015

【小生之言62】大逮捕过后



  自反对党领袖安华获罪入狱以来,马来西亚警方已经援引《煽动法令》逮捕了150多人,被捕者有反对党议员、社运人士、政治漫画家、律师、大学讲师,以及媒体人。
  此外,还有一些人士在其他法令下被调查。
  这一系列逮捕事件的背后,反映出的是马来西亚当今社会几项重大的政治争议。
  首先是安华获罪。
  安华入狱后,他的女儿,班底谷国会议员努鲁依莎在国会上代表发言,质疑案件为政治迫害,此外她也参与“我们抗争”(Kita Lawan)联盟发起的示威活动声援安华,被警方逮捕,并在警局扣留一夜。努鲁依莎向来形象良好,更兼有其父政治明星的风范,她被警方拘留,引起许多民众的关注。
  其他不少被捕者,如公正党国会议员蔡添强、拉菲兹,伊斯兰党署理主席莫哈末沙布及中委卡立沙末,皆因为声援安华而遭警方“对付”。
  第二,是伊斯兰党提呈伊斯兰刑事法私人法案的事件。
  伊斯兰党试图在他们执政的吉兰丹州推行伊斯兰刑事法,法案在州议会无异议通过,在马来西亚政坛引起震撼,非穆斯林普遍感到不安,尤其是非伊斯兰社团与政党领袖,纷纷举牌抗议,而巫统却迟迟没有表态。有评论说,巫统是要静观民联三党因此分裂,另有评论则认为,这是巫统内部意见分歧所致,各有依据。
  就在这僵持不下的局面里,一些媒体人却因为相关事件而被警方逮捕调查。
  英语商业电台“BFM”的主播爱莎(Aishah Tajuddin)因为在节目中批评伊刑法,受到警方援引《刑事法典》关于伤害他人宗教感情的条文调查。她与电台事后很快公开道歉。
  另外,英文财经杂志“The Edge”与《马来西亚内幕者》新闻网站共五名新闻从业员与高层,因为一则关于马来统治者理事会不赞成执行伊斯兰刑事法的报道,在《煽动法令》下被警方逮捕。
  在这里,可以看到伊斯兰刑事法事件涉及到的敏感议题,不仅仅是宗教的部分,还包括马来西亚各联邦苏丹与最高元首的王室权力议题。根据马来西亚联邦宪法,苏丹与最高元首也是宗教领袖,有义务维护伊斯兰教。冒犯统治者从来就是禁忌。在更早之前,吉兰丹州苏丹已经祝福伊斯兰刑事法在该州的推行了。
  第三,就是本月初马来西亚实施消费税所引发的抗议活动。
  一个名为“马来西亚反对消费税联盟”的组织,3月23日在关税局号召占领行动。参与者与警方对峙,最终有80人被逮捕。现在联盟又蓄势待发,准备再发动抗议。
  关于消费税的课题,在国会辩论中,反对党议员与一些国阵议员都表达了暂缓执行的看法,但政府为了挽救萎缩的国库,改变国家经济结构,在此议题上绝不妥协。消费税实施的这几天,马来西亚各地一片混乱,不少商家混水摸鱼,在没有注册编号下偷偷征税,中饱私囊,民怨四起。不过反过来,也有一些货品因为销售税被消费税取代,售价反而降低。
  消费税的利弊,还有待时间证明。
  在野阵营、人权组织与评论普遍指责马来西亚警方有滥用执法之嫌,担心这一系列逮捕行动将进一步危害人权与新闻自由,但全国总警长卡立始终义正严词地维护警方的公正性,更恫言发动警力监督网络言论。
  警方动用执法权力,势必激化舆论,也反映出政府对这几项议题的不安。
  就在警民在政治议题中博弈之际,内政部长阿末扎希提呈了新的防恐法案与其他几项修正案,国会暂停时钟,凌晨时分,在反对党议员抗议声中,三读通过,其中令人关注的条款包括执法者能未审先扣嫌犯长达两年,不过法案强调,不可用来对付政治异己,以及部长不再拥有决定权,而是另一个独立的执法机构。
  不过,评论仍担忧法案是政府企图为《内安法令》借尸还魂,或将被滥用来对付异己,认为这是民主政治的倒退。
  以上,除了消费税属民生议题外,其他三者都涉及民权的危机,对政府、在野党与民间而言,是一个太多议题纠结,难以聚焦神经的时刻,各方在处理相关课题时可说是捉襟见肘。
  就在此时,前首相马哈迪继一马公司问题后,再次高调质疑现任首相纳吉,还牵扯到蒙古女郎案件,似有正式宣战的意味。
  政局混乱,各方阵营谁能最先稳住阵脚,统一政治目标,或许就能趁乱取得优势。
  紧接下来,还有三场补选。
  不过更为紧迫,令人担忧的是,下次全国大选之前,会不会再次上演大规模的逮捕行动?重演历史?

7 April 2015

【牛油书评】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喜鹊从风景中的一扇后门
飞来
黑与白,地狱鸟
黑鹂交错飞跳
直到把一切弄成一幅炭笔画
但除了晾衣绳上的白床单:
一个帕莱斯特里纳的合唱团
这里没有空处
太妙了,在抽缩之际
我感受我的诗如何生长
它在生长。它占据我的位置
它把我推到一旁
它把我扔出巢穴
诗已完成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晨鸟》(李笠译)

                2011年,当瑞典文学院宣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许多人对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Tomas Transtromer1931-2015)这个名字想必仍是非常陌生的。他获奖时已经80岁高龄,距离他最多产的6070年代已经久远,但他仍是欧洲文坛最赋盛名的诗人,语言意象凝练,被誉为伟大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作品也不多,只发表过不到200首诗,并且专只写诗,真可说是个真真正正的全职诗人。

                两周前特兰斯特勒默在家乡斯德哥尔摩逝世,享年83岁。下周415日,是他的生日。1990年他59岁的时候,突然中风导致右半身瘫痪,语言表达能力受到影响,自此必须由妻子充当看护照顾,生命的暮年都在与身体状况搏斗。病后,他仍写诗,1996年与2004年他交出了《悲哀贡多拉》与《巨大的谜语》两部诗集,之后更获得诺奖桂冠。

                中译本方面,特兰斯特勒默的诗作翻译并不多,早期中国翻译家董继平通过英文译本翻译过他的选集。后来在2001年,旅居瑞典的诗人李笠,直接从瑞典语翻译,将特兰斯特勒默1954年至1996年的所有作品,出版全集,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并将特兰斯特勒默邀请到北京举办发布活动。获得诺贝尔奖后,马悦然也中译了他的作品,分别出版简体与繁体版的《巨大的谜语》。两三年前,李笠与马悦然曾因为翻译的理念不合,而在媒体上隔空论战。诗人北岛与特兰斯特罗默是关系很好的诗友,北岛也曾译过几首他的诗作,但不多。北岛也曾评议过李笠与董继平译诗的不足之处,但无可否认,李笠翻译全集的努力,对华文世界读者而言,是一项重大的工程。

如今诗人已逝,但他留下来的诗作将继续成为经典启发后人,希望未来陆续会有更多人翻译他的作品,从各家的译作中,丰富人们对其作品的想象与理解。

文首引用的《晨鸟》,是诗的最末两阙。这首诗并不是常见的“以诗论诗”,而是诗人描述自己与诗之间关系的作品。这首诗采用的意象,也是非常特兰斯特勒默式的,有黑与白,有飞鸟,还有音乐。特兰斯特勒默弹得一手好琴,即便他右半身瘫痪,他仍以左手弹奏,他的生活总是有音乐相伴,从第一本诗集《十七首诗》里,就不乏音乐的题材,他自己也说过,音乐在他的诗中是非常关键的元素,是他诗作的一种表现方式。

他早期的作品,经常谈论黑色/黑暗,色调很沉。他在中国流传甚广的一首诗《黑色的山》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关于个人与政治:“汽车驶入又一道盘山公路,摆脱了山的阴影朝着太阳向山顶爬去/我们在车内拥挤。独裁者的头像也被裹在/报纸里。一只酒瓶从一张嘴传向另一张嘴/死亡胎记用不同的速度在大家的体内生长/山顶上,蓝色的海追赶着天空”(李笠译)。

因为有黑,所以有白的对比。在《晨鸟》中,“黑与白”、“黑鹂”、“地狱”、“炭笔画”、“白床单”,黑与白的意象层层递现。这样的意象组图也经常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出现。在我的想象里,这就像钢琴键般,黑键与白键交叠,而黑键代表的是半音的升降,特兰斯特勒默所描述的人性的黑和现实的黑,背后仿佛总伴随着音符升降后带来的和声变幻。

《晨鸟》的最后,特兰斯特勒默归结在他与诗的关系上。对他而言,他的诗是会自己生长的存在,两者之间仿佛是一种对抗的关系,最后诗人被推出了巢穴,这时候诗才算完成。对他而言,诗是独立的。或许只有当诗独立的时候,诗才将具备更普世性的价值,才能像小鸟,飞越人间和地狱。

而今诗人已逝,作为读者,纪念他的方式,就只有再读一首他的作品。恰好董继平与李笠分别将他两首不同的诗翻译出相同的诗题。翻译最是其妙之处,或许就在这里,所有的误差与误读,或许也是一场场动人的邂逅。在这里,就引这两首“挽歌”作结,来伤逝这位伟大的诗人。

他放下笔
笔静静躺在桌上
笔静静躺在空旷的屋里
他放下笔
太多了,不能写也不能沉默的东西!
远方发生的事情使他束手无策
虽然考究的旅行包像心脏一样跳动
外面是初夏
阵阵哨音从绿荫里飘来——是人?是鸟?
盛开的樱桃树抚摸着回家的卡车
一个又一个星期过去
夜来得更慢
蛾子栖息在车窗上:
来自世界的一份份苍白的小电报
——《挽歌》(李笠译)

我打开第一道门。
这是一个阳光照亮的大房间。
一辆沉重的小车在外面驶过
使瓷器颤抖。
我打开二号门。
朋友!你饮下一些黑暗
而变得明显可见。
三号门。一个狭窄的旅馆房间。
朝向一条小巷的景观。
一根灯柱在沥青上闪耀。
经历,它美丽的熔渣。

——《挽歌》董继平译

4 April 2015

【爆动漫】寄生兽


日本动漫里,有一种“吃人”的类型,看似血腥暴力,但每次看完之后,都能激起一些对社会与对人性的思考。

比如说这几年大红大紫的《进击的巨人》和《东京喰种》,一开场就是人吃人的恐怖画面,不同的只是故事世界的设定:谜一样的专吃人类取乐的巨人,以及病毒病变后变成食人僵尸的怪物。

在这两部漫画之前,1990年至1995年连载的《寄生兽》更可谓经典,漫画作者岩明均也凭这部作品获得第17届讲谈社漫画赏与日本科幻大会颁发的第27届星云奖漫画部门奖。

美国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早前一直想改拍《寄生兽》而买断版权,但有效期在去年结束,始终没有开拍,最后日本东宝公司获得拍摄权,拍摄了上下两集的真人版电影,上集去年11月已经上映,下集预计今年较迟时候上映。

由于之前被买断版权,加上有许多暴力血腥的画面,《寄生兽》一直没有动画化,却因为重拍电影版而一鼓作气,根据原作制作了跨两季度,共24集长的动画版《寄生兽生命的准则》。

动画去年10月开始深夜连播,上周完结。这样的机缘,让我这个在1990年还太小的读者有机会在2015年观看到这部非常有意思的漫画。

《寄生兽》设定在1990年代的日本。有一种奇异的寄生生物,从外太空来到地球,它们呈孢子状。小蛇状的东西会从孢子里钻出来,寻找适合的人类寄主。一旦找到寄主,小蛇便会钻入他们体内,夺走人类的头脑和头颅,控制身体,甚至学会说话,像人一样生活,但其实整个头部都已经是寄生兽了。

寄生兽会吃人,它们的触手会长出利刃,使用压倒性的力量,将它们要捕食的人类切碎……世界各地都在发生这样可怕的惨案。

男主角泉新一是个懦弱的高中生,一天夜里他发现小蛇钻入他的右手,惊慌之下,他用绳子绑死右手,小蛇最终没有夺去泉新一的头脑,而是夺去了他的右手,从此与泉新一展开共生生活。

因为是右手的关系,寄生兽给自己取名“米奇”(Migi,日语“右”的意思)。米奇和泉新一就像一种中介,位于人类与寄生兽之间,作者的用意,或许是要以这样的混种身份,解决这两种生物之间的矛盾吧。就像哈利波特是术士与凡人的后代,犬夜叉是半妖,艾连是能够变成巨人的人类那样。

《寄生兽生命的准则》谈论了很多自然界中的物种生存定律,泉新一认为寄生兽是可怕的怪兽,但米奇理性地告诉泉新一,寄生兽捕食的动作,无非是要维持生命。

后来他们遇到田宫良子。

田宫良子虽是寄生兽,但她尝试学习人类社会的规律,甚至生下人类的孩子。她开始思考寄生兽存在的意义。

临死前她告诉泉新一,其实寄生兽是一种很脆弱的生命体,不要斩尽杀绝。

田宫良子的一切让泉新一有了不同的想法。

动画版完结篇里,最后要解决的恶人,并不是寄生兽,而是一个比寄生兽更残酷的连环杀人犯。

或许,岩明均要读者思考的是,什么才是恶吧。

寄生兽因为其生命的准则是以人类为寄主,以人类为食物,因此它们杀人是一种捕食行为;而人类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残杀的情况,却又是为了什么呢?

寄生兽群体最后以失败收场,人类继续主导着世界,虽说泉新一和女友逃过劫难,但漫画并没有走向大团圆结局,留下淡淡的忧伤,或许这部动漫想要让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载2015年4月1日《联合早报·现在·爆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