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May 2009

一则访谈录

(新山24日讯)马来西亚柔佛州通往新加坡的新关卡落成至今已半年,我们好不容易才邀请到国际知名设计师谈一谈他的这一伟大建设。

记者:这一宏伟的建筑,其波浪形的外观十分抢眼,在柔佛海峡扬起碧绿色的浪涛,为新山人民增添了不少自豪感。请问XXXX大师(大师不愿透露姓名),能否谈一谈这栋建筑的基本概念。

大师:不如让我先问你,你知道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吗?

记者:后现代主义……好像是……

大师:你们一般人是不了解的吧。后现代主义是贯穿这一建筑的主要理论依据。我的概念由始至终都企图颠覆新山人民,乃至于新加坡人民,对一切常态的思考。

记者:能否详细举例说明?

大师:波浪形的外观,在四平八稳的陆地上形成了反差,随时风起云涌,警惕大家安逸的心。

记者:原来除了视觉之震撼,还有这一番深刻的道理啊。

大师:岂止。你看那条衔接长堤的高架公路,是我几番修订才构思出来的成品。

记者:关于那段迂回曲折的羊肠小径,新山居民倒是怨声载道,尤其是当旧关卡分6个岔路同时挤入2条车道的高架路时,阻塞情况不容小觑。

大师:就说你们一般人不了解艺术。马路是什么?马路秉赋着什么样的概念?让我告诉你,都是既定的,约定俗成的,没有道理的道理。我的杰作,就是要让大家摆脱既定思维,突破传统的约束。马路真的意旨方便车流通畅吗?太迂腐了,我的设计就是要颠覆大家对马路的偏见,让使用者能够重新省思马路的意义,乃至于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人生,难道就只能在规划好的路上运行吗?因为规划得不好,所以白白流失了生命吗?之所以九曲十八弯,模仿的就是消化系统,车辆一点一点,慢慢地被吸干精力,然后一个个排出体外,粪便一样,这就是人生!

记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来人民的埋怨底下隐藏着如此深远的省思。那么请容许我问最后一个问题,那是关于关卡大厅内部的设计的……

大师:我个人认为大厅的建设可以做得更好。我希望通过关卡的人能够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出发,以一段段桥梁沟通,模拟人生阶段,因此也无所谓冗长。让我们回到入境厅,你一定会纳闷为什么必须隔着玻璃看着许许多多面孔匆匆跨过识别机器,绕一大圈,才能抵达……

记者:对此,我个人也十分不解……

大师:如果你把它想象成一面镜子,里面匆忙失去面目的表情,不就是你自己的投射吗?走过玻璃长廊的过程,我想让两岸人民了解到,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循环,你我接踵相连,一个个步入前者的后尘。大概就是佛教里的轮回概念。把一个佛教概念嵌入回教为主的国度,我想把更多元的维度展现出来。你看大厅的广大空间,仿佛大教堂。我刻意减少电灯的使用,让空间更加朦胧,让人们意想不到空间的用途。因为空间,就只是空间,别的什么也不是。你看JB Sentral紧闭的店门,其实都不是店面,而是我精心设计的“空间化的断裂空间”。空间的意义大概就是“空”与“容纳”的结合。那些店面,是我刻意关闭的,用来切割空间。店铺另一端有二十排银色座位,三百个能够“容纳”人的椅子,可是却没有“容纳”任何人。这就是空间的悖论——容纳与否。我想点醒大众关于空间的并非理所当然的特性。比如说椅子,并非只是椅子,它之所以成为椅子,只是因为它被赋予了椅子的概念。当一团垃圾摆在椅子上的时候,它就拥有了垃圾桶的概念,而失去椅子的特性。这是哲学的问题,也是现代人所缺乏的醒悟。所以那几排无人问津的椅子,其实就是造成空间断裂的非概念性的实有物质的最深刻体现。

记者:听过XXXX大师精彩的解说之后,我想读者们一定更能体会设计者的用心。谢谢大师接受我们的访问。

大师:不用客气。

记者:听过一席妙论之后,想必读者们对新关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让我们新山人带着觉悟,一起向伟大的建设致敬,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一点一滴体会其中悠远的深刻哲理。谢谢大家的阅读。牛油小生整理报道。

4 comments:

Pianist said...

醒悟。

yekhong said...

我还是认为那关卡应该被铲平,那么马来西亚高科技+戒备森严的管卡系统才能更“赤裸裸”地展现在人民面前。

关卡铲平何尝也不是一种艺术? 衣服穿得很奇怪是种艺术,不穿也是种艺术。同理。

Anonymous said...

这篇真是绝好,说得够绝。不过怎么还是比不过内容本身的天下第一绝。如果塞车塞人塞马路可以领悟到深刻的哲学道理,我想大马该开个哲学系,应该有很多人开始想抱读哲学系研究所了吧。

yen said...

我觉得看起来,我完全感受不到他所说的建筑概念
吹水还多过理论。。。
(屁.....)

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