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July 2009

好一部电影

Transformers II首先是一部怀旧电影,对第一集的怀旧,对童年卡通片的怀旧。超人、蝙蝠侠、蜘蛛侠……诸如此类都是怀旧电影,不管它的技术多新颖,场面多震撼。即将上映的G.I. Joe亦然。

“30年代到5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们,他们最重要的文化经验之一便是周末下午的罗杰斯(Buck Rogers)式的系列剧——异土的恶棍、真正的美国英雄、陷入困境的女主角、死亡射线或者末日的匣子,最后时刻更是紧张惊险,而神奇的解救则留待下回分解。《星球大战》以拼贴的方式再现了这种经验。”
——Fedric Jameson《文化转向》,pg8

Jameson对Star War的解读,如此恰如其分地印证于此。似乎不必在阐述什么了,成为了一种generalized的后现代经验与症结。但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Jameson的理论是成立的。小生无法证伪,只好认为他是正确的。

异土的恶棍=Decepticons(这里出现了他者与我的二元对立模式,以身上记号作为脸谱,不过被“弃暗投明”的老飞机的身份倒掉给模糊掉,也算是一种“突破”)
真正的美国英雄=Sam Witwicky成功让Optimus Prime复活
陷入困境的女主角=Sam把碎片(危险、困境)留在女朋友身上
死亡射线或者末日的匣子=金字塔里的太阳吸收器(姑且这么形容它)
最后时刻更是紧张惊险,而神奇的解救则留待下回分解=死而复生,能不惊险紧张吗?神奇的解救,基于电影框架,所以必须完结,但似乎更多剧情要“留待下回分解”

除了Decepticons的他者性质,电影一开始也开了上海一个小玩笑。追逐中,机器人穿过民宅,餐桌上一位穿着传统的老者,拿着饭箸不为所动,什么也不知道。这里似乎有意无意塑造了一个东方人古板、落后,对危险以及高科技僵硬懵懂的他者化形象。取笑矮化他者,这种模式,只能说,相当好莱坞。

另一个更大的他者——埃及,依然是那么悠远、神秘……但却时时刻刻等待着西方人去救赎,秘密只有the chosen one能够破译。The Mummy系列堪称其中的佼佼者。尤其那个侏儒的形象,崇洋谄媚的表情实在令人恶心厌恶,为何好莱坞如此乐于制造歧视以及如此卑劣的刻版印象!

电影没什么剧情,打斗画面很多,然后是强劲的摇滚音乐,许多部分匆匆带过,视觉感受超越了叙事结构。双胞胎机器人与巨大合成怪兽大战一番,就快小刀锯大树的时候,下一个画面里,大家伙竟然爬上了金字塔,还莫名其妙被雷射炮一弹毙命。结果是双胞胎不知所踪。

映雪儿大概会骂小生爱抓电影电视的破绽。那天被她抓去看《双子星》,郑惠玉手上握着一卷胶纸,藏在背后,走到李南星面前,大概说了三句对白吧,忽然就把李南星的嘴巴用胶纸封掉了,速度之快无与伦比。大概是一面集中表情说台词,手在背后默默地操作吧。

离题了。这或许就是失去深度的表现,小生是说自己,这也是随意拼贴的一种后现代精神。电影结束的场面不禁让人忆起Power Rangers每一集的结尾——Megatron与Starscream躲在一旁,哈拉两句,握紧拳头说一定要东山再起,接着逃之夭夭。太像了,简直一模一样,不信的话,可以看看Power Rangers第一季里那只类似猩猩的东西,每次被打败后(其实就是每次,因为总是被打败)都要做的ending pose。

3 comments:

yekhong said...

看电影,我看作是人类脱离现实的一种方式。比如说好好享受两小时的浪漫爱情故事,进入个虚拟、完美的世界。
现在的电影,没内容可言。无须连贯,只需偶尔出现两三分钟的精彩片段,观众空虚的内心就可以得到满足。

这电影值得欣赏的地方应该是宣传。如何能做到如此地步,让大家都不觉得好看口里却大赞。反正朋友都说好看,我说不好看不就很奇怪??
就这样,大捞一笔。

空虚啊人类。。。

Pianist said...

精彩的分析。

二元對立,自我/他者,爲什麽處於後者的位置總是低於前者?所謂“對立”的前提,不應當是基於兩者都是“對等”的位置而提出的?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沒有“他者”,何來“自我”?沒有“東方人”的襯托,何來“西方人”的優越?

隨便胡扯。有不對之處,見笑了。

牛油小生 said...

对立面就是用以塑造自己,于是消极地总是产生歧视吧。
没有胡扯啦,我才胡扯呢,he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