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这是一次有趣的辩论,当时有一城主,敕令不许马匹出城,恰好公孙龙牵着一匹白马来到城门口,门卫不予放行,公孙龙于是展开论述,指出“白”是表述颜色的概念,“马”是表述形体的概念,“白马”是两种概念的复合,与单一概念的“马”不相同,因此得出“白马”不是“马”的结论。
门卫尝试辩论,最后弄得一头雾水,无法辩驳只好让公孙龙牵白马出城。
公孙龙成功打破“白马”从属于“马”的层级关系,将两者平行对比,因此在逻辑上解释得通,在后人来看或许是一番强词夺理的诡辩,但另一角度观之,公孙龙却成功向人们证明,生活中诸多名实之间紊乱的局面。
至于辩论,我个人并不喜欢。
每次观看辩论比赛,主持人最喜欢开门见山地说:“真理越辩越明。”但往往事与愿违,当下辩论的形式,就是立场与立场之间的较量,意不在证明或证伪一个命题,意不在说服对方,一心只想击败对手,为了奖杯或争一口气。
我也曾在学生时代走上辩论舞台,与对手争得面红耳赤,如今想起,十分幼稚,不觉也面红耳赤了起来。
上星期六,回到家中已是深夜,打开面簿,墙上满是关于马华总会长蔡细历与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辩论的帖子,当中还混杂着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物——“拖车姐”。好奇心驱使,我在网上寻找视频,从头到尾欣赏一番,这场酝酿已久,被称作“双王辩”的马来西亚“民主政治的开端”,辩题是:“两线制会不会导致两种族政治”。
长达一个小时的辩论在双方支持者的叫嚣声中终结,蔡细历医生紧抓着反对党阵营中回教党寻求建立回教国的宗旨,认为民联一旦执政,行动党将无法制衡回教党,最终会导致种族偏向的政治局面。林冠英则揶揄,当下马来西亚早已陷入种族偏向的 政治,只有政党轮替,积极肃贪,才能够改变这一局面。命题的辩论仅昙花一现,接着双方开始互相攻坚,渐渐偏离,内容烦冗听了令人厌烦,就不赘述了。
或许,辩论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台下的支持者,以及长达一周的政治话题余波。
作为主办方,马华坐镇主场占尽优势,问答时段,发问者绝大多数冲着林冠英而来,这一(刻意/巧合?)安排引起另一方支持者强烈不满,台下更有一位女子,激动地质问林冠英,或许过于紧张,她的提问十分混乱,大意是:为什么执法者要在半夜里拖走违法停车的车辆进而引发治安问题,情绪激昂,林冠英最终没有回应她的提问。
网民很快把她人肉搜索出来,原来她是国阵士拉央国会协调官黃糩璊,由于其政治身份特殊,网民很快针对她的过激言行的矛盾之处进行剖析,并赐予“拖车姐”的封号,一时抢尽风头,结果越演越烈,除了公开她的面簿页面、手机号码,网民制作了各种图片与歌曲恶搞,甚至还挖出其家人的照片、资料,肆意谩骂嘲弄。
事件很快地从国阵阵营大闹笑话演变成反对党阵营再度陷入民粹的局面,使这场“双王辩”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谁也占不了便宜。
或许在广大华社眼中,这已沦为一场“双亡辩”,两位领导人展现的风度也十分有限:蔡细历公然嘲讽马华前会长翁诗杰做得不好所以在一年内被自己取代,凸显其党内斗争问题;林冠英面对马华行政议员马汉顺提问时竟斥责对方没有资格提问而规避问题,输掉了辩者的风度。
这场中文政治辩论,原是寻找华社领袖的重要契机,尤其在这个国家政治的分水岭上,但双方于华文教育课题始终没能提出有创意的解决办法,华族人才外流、华小师资问题、临教问题、统考问题、拨款问题,全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辩论会尽是政治斗嘴,显得太小家子气,舆论大表失望。
白马非马,到底两线制政党轮替或一党专政,与两种族政治有什么必然的属从关系,并不是感染政治热情后在斗争空间中吱吱喳喳闹一番就能厘清的问题。
这场政治闹剧中最可悲的是,辩题隐含的华巫对立,在马来西亚的多元社会背景下,竟是最能勾起政治激情的话柄,政客们老掉牙的手段数十年如一日,仿佛走在历史的死胡同里。
另一方面,在马来西亚各华文报的后续报道中,各方仍不断向对手咆哮:XX误导人民,XX言论具误导性,“误导”一词几乎成为后辩论会的关键词。
白马非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说,公孙龙误导了门卫,但在这场政治闹剧中,谁是公孙龙谁是门卫已经不要紧了,因为纠结于争论的人们始终不了解,真正看清事实的,其实是在旁一声不吭频频冷笑的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