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June 2013

通往缅甸之路——评叶孝忠《缅甸·逆旅行》



  英国诗人吉卜林在《通往曼德勒之路》里这样写道:“你要回到曼德勒/老船队在那里停泊/你难道听不到哗啦啦的桨声从仰光一直响到曼德勒?/在去曼德勒的路上/飞鱼在嬉戏/黎明似雷从中国而来/照彻整个海湾。”——满目浪漫的美景。

  叶孝忠在《缅甸·逆旅行》里写曼德勒一章时,当然也提起吉卜林,当然也提起这首美丽的诗,但他说:“还好诗人没来到今日的曼德勒。它让你不再轻易相信诗人所搭建的世界。”

  是沧海桑田?抑或是文学之虚构?后人批评吉卜林,因为他的殖民者身份,而提起缅甸便避不开殖民历史,阅读文学时,吉卜林自身的殖民者姿态与缅甸之间到底具几分东方主义色彩,那文字所凝造的,是纯粹文学性的观视,抑或是一种政治霸权的压迫,一般旅人如你我无从计较,但旅行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类殖民模式,旅人猎奇于缅甸的神秘色彩,以一种消费者的姿态,用金钱兑换一摞摞景致,背负着如此原罪,旅人该如何在旅途中得到救赎,似乎总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写到在伊洛瓦底江边涉水向船客兜售香蕉的缅甸妇女时,叶孝忠描述:“钱随着风飘落水中,妇女宛若抢食的鱼儿一样,欢天喜地的拿到了钱。一来一往间,买家和卖家各获所需。这一幕还是令人心酸。我尽量压抑廉价的同情心,至少她们并没有大方伸手要钱。”

  抢食的鱼——

  或许除了压抑那种廉价的同情心,在旅行的同时懂得适时出入现实与历史情境,才能更显尊重吧。

  《逆旅行》分十五章,每章书写缅甸一个地区,最后三章则跳开一脉的主题,分别书写服装、饮食和政治。叶孝忠不仅是一个旅人,而且是位用功的旅人,每到一处,都以历史起笔,那些脉络适当解释了缅甸的现状。书本译名Odyssey,仿佛隐喻着旅人观史的情怀,蜻蜓点水式的成长之旅,虽严肃却不至于陷入那无尽的历史深渊之中。

  如果真那样的话,旅行也变得太过沉重。

  《逆旅行》每章末也提供旅游资讯,使本书不止于游记,还有指南的功能。

  但凡旅人都渴望脱俗,叶孝忠书中不止一次庆幸自己在游客大军还未攻陷缅甸之前体验了缅甸的真味。走在蒲甘千佛塔的远古历史森林里,他骑着脚踏车往静僻处窜,寻找那些没有太多后人修葺痕迹的残破佛塔,摒弃收集景点的旅游方式,做一个不怕迷路的旅行者:

  “无论多小多不起眼的佛塔都供奉着佛祖,无论外面多炎热,一走入佛塔就是另外一个季节,邂逅佛的低眉浅笑,人也心平气和起来。”

  这本书大抵是写给城市人看的,缅甸成为想象中最诱人的乌托邦,而乌托邦想望中又参杂了一些怀旧,作者在游览仰光和曼德勒之时,便感叹那不正是许多年前的新加坡或曼谷吗,而这趟旅行仿佛就是返璞归真之旅,城市人暂时放下忙碌的城市生活,在缅甸不规律的慢节奏中调整自己心里那已经跳针的时钟。

  而今缅甸对外开放,叶孝忠不禁在序言里感叹,旅行一年后出版游记,但短短一年内缅甸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改变,媒体逐渐解禁,通讯技术普及,许多见闻变成被摒弃的过去。

  旅人眼里的缅甸式淳朴将如何延续?

  恐怕将刺激着更多旅人前去,抓住那发展前的最后美丽。

1 comment:

fish said...

呵,真巧。我在台北逛書局時也看中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