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April 2014

再读一遍马奎斯


一、

今天是星期二。

加西亚·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早期作品中有一则短篇,叫《星期二晌午》,中文翻译版本收录在《马奎斯小说杰作选》(志文出版社,1983年)里。

故事讲述一对母女乘着火车,在一个潮湿炎热的星期二晌午,来到教堂墓园,为刚过世的年轻儿子献花。妇人的儿子是个小偷,在一个凌晨潜入一户人家时,被害怕的女屋主隔着门开枪打死了,死后被葬在教堂墓园里,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妇人嘱咐年幼的女儿千万不可以哭泣,并向管事的祭司索取通往墓园的钥匙。祭司问妇人为何不劝儿子走入正道,妇人说,儿子是个很好的人,绝不拿人们为活命要吃的东西。她告诉祭司儿子曾是个拳击手:“那些日子我所吃的每一口饭,都是我的儿子在每个礼拜六挨打所挣来的。”

祭司显得有些狼狈了。许多人听闻被打死的小偷的家人来探望了,开始围在窗边窥看,祭司劝她们等太阳下山再去,但她坚决拒绝祭司的善意,径直走入墓园,有尊严地为儿子献上最后的哀思。她不容许人们无知地践踏他儿子所承受的一切。

马尔克斯在短短不到10页的篇幅里,展现了这位母亲的坚强与尊严。


二、

今天是星期二。

哥伦比亚官方正在为“哥伦比亚之子”马奎斯举办追思会,由总统胡安·桑托斯主持。

传奇的马奎斯。他是西班牙语系文学系谱中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上周四(17日),他因肺炎不幸逝世,享寿87岁。上个月初,他才与家人朋友在墨西哥家中欢庆87岁寿辰,并精神奕奕地接受当地记者的祝贺,没想到一个月后竟因病离世,教人不胜唏嘘。

斯人已逝,世界各地的文学家、政要和一般读者,纷纷哀悼追思马尔克斯。

或许,纪念一个伟大文学家的最好方法,便是好好再读一读他的作品,像莎翁诗里说的,文字让一个人得到永生。

1967年出版的《百年孤独》是马奎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他以丰沛的想象雕凿繁复的人性群像;以天才式的华丽叙事魔法创造出这部魔幻写实主义奇葩,拉丁美洲文学重要里程碑。
小说书写邦迪亚(Buendia)家族六代人(第七代最后一裔出世不久便夭折)的悲欢离合,从创生至覆灭。多少读者读后为之着魔,这部伟大作品影响的何止百年,势将作为经典代代流传。

马奎斯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也是位出色的记者。1954年他担任《观察报》记者期间,写作系列报道《一个遇难者的故事》,从一起哥伦比亚军舰船员坠海漂流,最后获救的事件中,剥茧抽丝地揭发了哥伦比亚海军走私货品的恶劣行径,结果令他成为集权政权的眼中钉。最后这份报纸被关闭,当时被派驻巴黎的他逃过一劫,却失去了经济来源,但他依然坚持写作,并完成了《没有人写信给上校》等著名作品。

此后他继续以记者为业,游历欧美古巴墨西哥等地,终于在1965年执笔创作《百年孤独》,以他自17岁起便认定的非写不可的小说形式,历时18个月完成巨著。完稿后却因为记者生涯得罪哥伦比亚政权而无法在祖国出版,最后辗转选择由阿根廷的南美洲出版社出版,结果小说一面世即造成轰动,空前畅销,为他赢得“哥伦比亚的塞万提斯”的美誉,让这部小说有了堂吉诃德式的文学史地位。

魔幻写实主义在他笔下达到艺术高峰,从此风靡全球,多少作家深受影响。而华语语系作家中,人们所熟悉的莫言、韩少功、张大春、骆以军等名家都在其列。

马奎斯通过《百年孤独》创造了“马康多”小镇,这个属于马奎斯的文学原乡。老邦迪亚是小镇的拓荒者。他在一次决斗中用长矛刺死了斗鸡对手亚奎拉,接着与妻子易家兰率领着几个热衷冒险的好友,离开家园,想要寻找大海,却因为途中一场梦,决定就地开辟城镇。而“马康多”之名,正来自老邦迪亚梦中一个不可解释,无以名状的神秘回音。

“邦迪亚”在西班牙语意味着“好日子”。爱梦想,对一切神秘事物充满热忱,沉醉于炼金术,老邦迪亚仿佛就是这场家族寓言的造梦者,而持家有道的妻子易家兰则是他的反面,她沉着实在,生命力旺盛,活过百岁,见证了整个家族的兴衰,以及马康多小镇的一切。

老邦迪亚的每代子孙仿佛各自象征了一种人性的执拗,每一种执念都导向他们不可避免且无从救赎的孤寂,当中还有许许多多宿命的轮转,就像老邦迪亚的女儿亚玛兰塔与她哥哥的孩子约塞发生姑侄恋;老邦迪亚第五代孙女亚玛伦塔(又名易家栾)在不知情下爱上亲外甥倭良诺最后难产而死,倭良诺也郁郁而终,终结了邦迪亚家族的血脉。两场隔代的不伦爱情,像是宿命般的复沓,为邦迪亚的家族寓言披上了浪漫而悲苦的情欲纠葛外衣。

老邦迪亚的次子,邦迪亚上校则象征了理想主义,他是反抗保守党政府的自由党领袖,领导了32次革命,屡试屡败,却也成就了他卓绝光鲜的正义形象,即便到了90岁依然关心家国,甚至恫言召集自己的16个私生子起义反抗腐败的共和政府,最终招来杀身之祸,所有私生子都无一幸免。

小说启首的头一句话:“许多年后,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页27,志文出版社,1984年)似乎正是要以死亡、幻灭来预言邦迪亚家族无从逃逸的命途。但其实邦迪亚上校并没有在枪刑中被杀死,而是任其目睹国家陷入荒谬的现实,理想之破灭,孤独地走向自己人生的尽头。

至于他的母亲易家兰,在将近120岁的生命里,从一无所有,到家族的荣光,到家道中落败落,都一直坚贞地活着。晚年她虽失去视力,却更清晰地看见老房子内外的一切,操持家务。最后她身体慢慢萎缩,说出话来小声得无法被听见:“缩成胎儿一样,成了活的木乃伊,最后几个月几乎变得像睡袍里的一粒樱桃干,常举起她那只有如美洲蜘蛛的手掌……(匹达黛)就把她放到膝上,喂她喝几匙糖水。她很像一个新生的老女婴。……而后,易家兰对这个事实证明屈服了。‘天哪!’她细声惊叹着说。‘原来死亡就是这个样子。’”(页334,志文出版社,1984年)

最后,在一个耶稣受难日的早晨,家人发现易家兰死了。她一死,邦迪亚家便陷入万劫不复的荒废状态之中,一直衰颓下去。而现实世界中,马奎斯也在受难日的前夕离开了我们。

这部关于人性与理想败亡的沉重小说,在马奎斯奔奇想象与瑰丽语言的魔力下,每字每句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每个情节每个符号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都能开展出多重解读,总令读者欲罢不能。

或许只有一次又一次细细品读,才能好好地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谨此纪念伟大的马尔克斯。


马奎斯生平

谈及马奎斯的地位,费时17年写作马奎斯传记的学者作家杰拉德·马丁说,20世纪公认的伟大小说家,主要活跃时期都在20世纪上半叶,只有马奎斯是20世纪下半叶的唯一一人。

马奎斯1927年3月6日出生在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2014年4月17日卒于墨西哥城。其父是电报员,母亲管理家务。8岁以前马尔克斯都与外祖父母住在一起,他童年生活的老宅院,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文学养分,仿佛正是易家兰百年镇守的宅第。

18岁那年他获得奖学金进入国立波哥大大学修读法律,并开始写作短篇小说。期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毕业后他加入《先锋报》担任主笔,完成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没有人写信给上校》(但迟至十多年后才终于出版)。27岁时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枯枝落叶》,并以《星期六后的一天》获得波哥大文艺协会文学奖。

1958年,也是30岁那年,他与梅西蒂丝(Mercedes Barcha)共结连理,两人厮守至今。

1965年,他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8个月后完成初稿,并在波哥大、巴黎、墨西哥城、利马等地报章连载,最后于1967年由阿根廷的南美洲出版社发行,即造成轰动。小说几个月内就被翻译成18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小说出版后即为他赢得委内瑞拉“加利戈斯文学奖”、意大利“精美文学奖”与法国“最佳外国作品奖”。

48岁以后,他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独裁者的秋天》、《预知死亡纪事》,以及《霍乱时代的爱情》(台译《爱在瘟疫蔓延时》)等重要作品。

1982年,马奎斯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1999年,72岁的马奎斯被诊断罹患淋巴癌,自此文学产量骤减。

2004年,他出版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忆我忧伤妓女》。

2010年,出版演讲集《我不是来演讲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