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rt Locker 最值得玩味的正是那种对白人个人英雄主义的嘲讽以及电影对军人英勇的崇敬之间摆荡出的反战以及义无反顾的矛盾心理。男主角误以为小男孩被制作成人肉炸弹之后,先是违反军纪私闯民宅,而后在一个爆破现场愤怒地展开报复行动,导致队友受伤,最后却发现,那个人肉炸弹其实并非卖DVD的小孩——这是对英雄的最严厉反讽。也正是这个契机,他意识到自己并非国际警察,并非至高无上的救世主,最后一次爆破当中,他承认自己挽救不了被绑上炸弹的伊拉克人,撒手自顾自地逃走了,这才是一个正常军人的心理。电影拒绝制造全能的拯救者,因为那种蓝波式的妄想已经不合时宜了,如此才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现实的残酷。
喜欢两军狙击手对峙时那漫长的宁静,剧中人与局外人一同被榨干了精神与血液,“块喝下这些水”,男主角大概是这样说的,当时他还自认是英雄,把水都给了黑人队友。这一幕描述的那位英国军官,一如既往地被好莱坞赋予刻薄的嘴脸,附加,手握通缉犯扑克牌时的贪得无厌,因此被击毙了,剩下美国人灿烂地完成任务,击溃了两面围击的恐怖分子。电影也以上校的粉身碎骨泄愤,让那些在上位的决策者,那些摆布士兵命运的军官被象征式地处分。前线士兵永远是正确的,因为他们身不由己?
作为片名的hurt locker 印象中只出现了一次——一开始出现的那位拆弹专员,殉职后遗物都被锁进的那个箱子,大概就是那个伤心的棺木吧。这个意象一直缺席,是因为没有新的人员死去?还是因为这种可怕的命运正被锁在这片贫瘠的沙漠之中?不得超生。
最近还看了一部反战电影《再见萤火虫》。一直误会它是宫崎骏的作品,以前就觉得少了宫崎骏一贯的乌托邦fantasy风格因而看不下去。这次认真看了才发现原来不是宫崎骏,而是高畑勋的作品,只是因为同为吉卜力工作室所出品而搞混了。
电影看了很揪心,尤其是小男孩的无知导致可怜妹妹的死亡,那种不忍苛责的痛楚,足够让人落下许多眼泪。怜悯油然而生,战争对任何人都是痛苦的,任谁都是受害者。由于最近在上一门“战争与记忆”的课,发现了学界原来正批判日本社会自我建构的受害者形象,当然小生愿意相信这种批判,是建立在日本建构受害者形象过程中忽略掉战争责任的一面,小生坚持认为战争对所有人都造成了伤害,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另一方面,学者又提供了日本国内许多不同的声音,许许多多是主张揭露暴行如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问题的。而备受争议的教科书事件的那本教科书,其实真正在日本的普行率才不过10间学校,影响力极小,却成为国际外交的政治课题,成为华人世界真正意义的教科书。战争与记忆仿佛都是政治利益争夺的产物,最无辜的牺牲品,始终是人民百姓,上这门课很痛苦。当你看见那么天真无邪的小孩睡在沟渠里,看她在河边玩跳飞机,最后却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的样子,管你什么学者说了什么堂而皇之的大话,热泪盈眶才是最真实的关怀吧。
2 comments:
《再見螢火蟲》我看一次就哭一次。天。=(
男孩是無知的嗎?未必吧……
哈哈,至少对生活无知吧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