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有时候会故意在报道中隐射一些现实,因此那些文章都没能见报,但小生依然愿意那么做,那是自己应付的责任。小生热衷的课题也往往与编辑逻辑的兴趣没能达成共识,但能够书写自己的兴趣,依旧是件快乐的事。
上星期有幸能够采访NUS举办的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那个课题就非常有趣,探讨的是普遍人们对“人口贩卖”的刻板印象。许多国家机构通过宣传把贩卖人口的受害者凝聚成被迫从事色情行业的女性与儿童,其实这是一种男性观点的结果。事实上,有半数的贩卖人口行为,涉及劳动力的贩卖,许多从事苦力行业的男女便被排除在这种论述之外。
小生说过,巨型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政治机构默许这些劳动力的进入,却拒绝提供任何福利与保护,把他们囚禁在隔离空间里,用中国话说是“眼不见为净”,制造城市稳定与安逸的假象。
可以说,道德因素造成色情行业与劳力工业之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关注点。扫黄行动,作为一种道德象征,大大提升国家机构的正面形象,以一种男性视野凝造“拯救妇孺”的假象,而不受舆论关注的其他面向,便暴力地被排除在外,继续存在,继续被剥削。这或许是许多国家机构刻意而为之的策略。
研讨会还提到,贩卖人口的个人因素,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被绑架到工地或色情场所的。不少人出自对城市的憧憬而“选择”了这些工作,同时并不排除有“被蒙骗”的可能性,但人口贩卖的源头,必也有值得人们去深思的课题。
或许,新马华人的祖先大多属于“人口贩卖”的受害者,因此为了不伤及人民的自尊心,这些劳力贩卖问题,便在舆论中变得不受重视。
小生在报道中特意注明了新加坡仍未签署联合国人口贩卖议定书这一条事实,还刻意删除了“马来西亚于2009年终于签署”的一句话,已经给予充分的颜面了,却仍由于“版面不足”而无法见报。今天有一篇关于外劳被雇主非法禁锢的事件,上星期的研讨会内容不正好作为注脚来提高大家对类似事件的认知吗?
题外话。星期五警方发出文告,要求协助寻找两起车祸的目击证人,因为是文告,所以简单处理,由于版面拮据,又被搁置。昨天到殓尸房的时候,发现其中一起车祸的骑士抢救无效过世了,内心有种谴责,好像没能做到一件该做的事,因此很想把这篇报道好好完成,无奈再次落版。
不幸丧生的青年是小生同乡,每天穿行长堤往返工作,还有一些令人感伤的巧合。小生不愿意解释为,受害者是外籍工人所以报道才被割爱。小生宁可相信这是因为《晚报》、《新明》已抢先报道了,造成失去新闻价值,才会被搁置一旁。现实终是残酷。
星期五还采访了一位青少年问题辅导员,缘因一则学生被偷拍到性爱短片的风波。老经验的摄影记者在一旁为两只菜鸟补充疑问,引发很多新的思考。类似事件,小生认为,无论多想责备这所学校的风气也好,都不应该过于注重性与当事人的身份。他们终须面对未来,那么做太不人道,尤其当他们都还是未成年孩子的时候。
经过几番周折,报道被要求悬置,小生认为是件好事。记者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发掘故事以提供娱乐?排列咨询来教育民众?还是寓教于乐?应该更多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还是去挖掘小人物的自卑心灵?
报章如果一直呈现上层结构的风光面貌,读者到底会氤氲出怎样的思维?中产阶级万岁。
2 comments:
这篇文章写得好!
鼓励~
shi ting
谢谢~
很愤青,其实不好,哈哈~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