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October 2008

北京第三页:故宫之旅(28/09/08)

闹钟响起,时间是凌晨4点30分。三人原本的打算是这样的:起得早早的,到天安门去看升旗礼,然后到附近胡同里散步,吃早点、顺便浏览银色巨蛋——国家大剧院。那都是原本的打算,一句话,大家栽头又睡。

8点多来到天安门,因为多争取了一个多小时的睡眠,三人精神很好。天安门广场涌满人潮,不亚于当年的示威活动,只是莅临者簇着不一样的心境。奥运才结束不久,奥运热还没有退呢,广场依然可以见到巨型的福娃、福牛植物雕塑,煞是可爱。他们可是中国人最结晶的可爱了。


五星红旗摇曳,一柱擎天地屹立在那里,放眼望去,是刚升起的红太阳。马路的对面,天安门的正上方,毛主席死死地盯着日升日落,死死盯着升旗降旗,死死地被钉在墙上。很干净的,一点尘埃也没有,画像的色泽,像水晶棺的防腐,毛主席被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来到天安门,不禁要想起《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怎么能够这样耳熟能详?高中时唱的那些中国民谣,好多最后一遍都加了几句歌颂毛主席、共产党的话,就像那首小生唱不红的《乌苏里船歌》那样。赞歌就像圣歌一样,仔细品尝下来,才会觉得赤裸裸地赞颂,是最恶心却最不真诚的祷告。

上得城楼,还以为能够瞻仰毛主席遗容呢,没想到水晶棺不在那里。城楼上什么也没有,零零碎碎展示了天安门的历史,却始终没有提到那至少两次的天安门事件。何必呢?开诚布公吧,德国人都认错了,自己凭什么责怪日本人的专横呢?刚才想在google上查一查“天安门事件”,发现,竟然被封止了。真以为可以这样子愚民?


穿过天安门,仨人终于抵达闻名遐迩的故宫紫禁城。这座用人民膏脂所堆积出来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在王朝覆灭之后,终于重新成为人民的财富,但民权终究不是掌握在人民的手上。改朝换代、制度变换、经济模式转化,骨子里终究还是那么一回事。日晷依然摆在那里,太阳还是照样升起。


红漆黄瓦,几经修复后,成为最动人醉心的旅游景点兼历史博物院,应验了后主那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词句。名人名言之所以可以流传百世,那是因为文学内涵之中的那个永恒,后主心底的那种苍凉,是最永恒的。溥仪的痛也亦然。如今游人像海一样,淹没这片原应归于寂寞的历史记录簿,这是败者为寇之后,永世不得安宁的下场。所以古人的秘密不断被揭开,今人发狂的偷窥欲像钱塘来潮那样,那样澎湃可怕。导游往往必须如此才能吊得住顾客的胃口。大家也争先恐后地在每一个殿堂门口、窗口,窥视被保留下来的那些清宫秘史。笨羊、佩智于是找到话题,一言一语讨论着《金枝欲孽》的情节与场景。小生对紫禁城不要留下那些连续剧或电影的印象。好难。



故宫真大,认真走起来要花上不少时间。也由于游客太多,大多拥挤的景点,仨人不敢逗留太久。四个多小时的走马看花中,不时停下来歇一歇脚,毕竟也过了用餐时间,三人找了空地随意坐下,拿起饼干就啃,在坤宁宫前是这样,在九龙壁前也是这样,仿佛胆大包天的小太监、小宫女、小侍卫,躲在一旁偷懒哈腰。


北京故宫里的宝贝果然剩下不多,老蒋携家眷而逃时不忘把那些贵重灵巧的一起带走,好家伙都给藏在了台北故宫。就比如那三希堂里三希之首的《快雪时晴帖》,就被带走了。带不走的除了宫墙殿堂外,就是那些奇形怪状的古树了。

百年树人,就是这个意思

故宫还有一个精妙的畅音阁,大概是慈禧看戏的地方。那天观看《Phantom of the Opera》的时候,为它那夸张的布景所震撼,不想原来古人,更能巧妙地利用多层的戏台,可以吊钢索,钻地道、荡秋千……一点也不亚于现代人现代剧,那是古人精致的奢侈生活呀。


红、黄、绿、蓝还有金色,就是组成紫禁城的最基本色调
惊人的建筑,上下左右,触目都是精致


钟表展来不及观看了,仨人走出宣武门,向故宫道别。遥望景山,三人还是决定搭车前往恭王府。或许是一睹故宫光彩之后,小小一座王府忽然黯淡无光,即使重新粉刷得多么鲜亮也还是缺少了那么一点什么。小家子气吧,毕竟是和绅当年聚敛财宝的地方。地方小,来的人多,更显拥挤了,仨人贴着一团听着讲解,多少认识了一些些王府的历史概况,但,导游说的永远是那么不足,永远是那么偏颇,小生干脆不听了。

走出王府,寻寻觅觅到了梅兰芳故居,途中经过辅仁大学的原址,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匿身于胡同里的大学还真可爱。因为小生的坚持,两个从未听说过梅兰芳的朋友一起被拗来了纪念馆,讶于一位堂堂男子,如何能摇身一变成为令人惊艳的当家花旦。干净的四合院,十分小巧简单,中空的一个小庭院,三面是房,一面是正门,给人开门见山的感觉。秋风点点,坐在沁凉的石椅上,别是一番悠闲地滋味。也或许是游人稀少的关系,忽然间,整个人舒畅了起来。

带着对一代名伶的敬仰,仨人打道回府,准备出发前往呼和浩特。在火车站会合了其他初次见面的同行旅人,接下来的内蒙古之旅,一行十个人就得相依相伴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