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March 2008

课堂作业

这就是那天在课上的写作练习:论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我们常用的谚语,是谚语就必有出处,这种出自经典的谚语通常可以看作是“以一概全”的,即以一件事例来囊括所有事物,作出“典范式”的推论。

这句话明显可以看作为一警句,劝诫世人要努力耕耘。简单来说,意思不离“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他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
耕耘(A)——》收获(B)
这种A——》B式的推论缺乏可逆性,即:有收获未必是有耕耘的,这也是这句话中最大的悖论。

要弄清楚这句话就必须从定义上来下手。首先什么是耕耘?耕耘原义为农耕行为,引申出的意思可以看作:必须付出以实践的行为。所以,耕耘二字最重要在于实践上,若无实践则此句谚语不成立。

那么收获又是什么呢?这里就涉及到两种定义,即物质的与非物质的(精神心理层面的)。回到这句谚语,原意思为:有所耕种,田中必有所处,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物质性回报。以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我有所工作,必有所回报,如薪水之类。但除了物质外,这种收获可以达到的精神心理收获也是不可忽视的,故这句谚语并非必须要以物质收获为结果才能成立的。

把耕耘分成积极与消极的两种,不管正确与否,收获都是必然的。正确的耕种会导致心理上的愉快、知识上的积累,反过来,不正确的耕耘虽会导致心理上的失落却可以得到一个教训,故也可看作为某种收获。

由于收获的定义被无限扩大,因此A——》B得以成立,但须注意:A——》B,A并非唯一条件,故可能有更多CDEFG……能够导致B的结果。这种谚语便充满了片面性。因为要劝人努力工作,因此无限放大了耕耘的好处,从而遮蔽更多可以导致收获的方法。

更可以说这种谚语是乌托邦式的,它不考虑其他因素,就只理想化的对待这个推论,就像物理的计算往往将空气阻力忽视掉,使结果与真实永远无法达到零误差。

最后,如果要推翻这句话,我们需要证明“不耕耘也会有收获”。从积极意义上,这是不成立的,因为不种瓜是永远得不到瓜的。但从现实中来找,还是会有“不耕耘也有收获”的事例。如漫无目的行走中于路上拾到50块钱,诸如此类之事例不可胜举,除非你把“不小心的行走”定义为“有所实践的行为”。

理想与现实往往出现悖论,这句话的成立与否,还是得看以何种眼光来对待了——积极的理想或消极的现实。


自嘲:啰里吧嗦一大串,废话连篇。平时写部落练就一手乱掰的功力,俗称吹水。还好有端水撑着台面,不然我也将是吹水金刚之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