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December 2008

再见西湖

再见西湖,亦是再见西湖。

租了一辆轿车,环着湖绕,呼吸着湖滨的湿冷,羽绒底下的身子却热了起来。在上海3号线上的小生,还以为赶不上火车了,每一站都在计算间隔的时间,原来此站到彼站,仅需3分钟,循环往复。赶上了,动车,和谐号,也是时候告别和谐号了。

午餐不很讲究,就为了填饱肚子好骑车。从火车站往西走,来到了吴山脚下的清河坊,乍看之下与上海城隍老街十分相似。步行街里,一个素描的,一个泥塑的,还有一个面塑的。色彩鲜艳的面团不禁让小生缅怀起那段搓面团的契机——文化营、面团、发霉、不睡觉……

这次,并不是来旅行的,只是来散心。爬了百级阶梯,来到保俶塔脚下。塔尖在宝石流霞朱色大字间微微隆起。褐色的几块大石头接连成脊,不少大胆的游人一股脑地攀了上去。小生为了几天后的桂林行,还是小心谨慎为是。


断桥残雪或许早成绝笔,杭州已多年不见积雪了。但,白堤的风光却那么醉人,可以说,这是人造得最好的一段路。阴郁的天,灰蒙蒙的,赤裸裸的柳条娇羞地为风轻抚着。风不断的温柔,让细细的柳枝都倾到一边,乍看却是静止的画面,柳树梢悬着无数娓娓斜线的一张水墨画。


越过白堤,搁下脚车,步行到放鹤亭去,只可惜没有仙鹤驾临,依水几只胖嘟嘟的白鹅,曲项向天歌而已。公园里还有几个现代感十足的雕塑,并不见得突兀。倒是那些旧址上的重建物,一个两个庸俗得可恶。告示牌指示着“秋瑾墓”的方向,却不见其踪,小生下意识觉得自己与秋瑾没有缘分。那日,在绍兴,也迷失了方向,错过了秋瑾故居。



牌坊大书“西冷印社”,原来是清末民初金石考古的专业社团。孤山背影下的庭院幽静,一股沉重的江南气息。不起眼的一座小舍,铁闸竟锁着国家一级文物,汉代出土的石雕,成了西湖最不起眼的珍宝。离开印社,恰要渡过西冷桥,一张汉白玉雕像的面庞是那么的熟习,却不是秋瑾塑像?终于,来到了古人入土的地方。


坐在湖畔的石椅上,近观小瀛洲,远眺群山,阴天的朦胧,容易使人陷入西湖的凄美浪漫之中,不能自拔。小生就喜欢雾霭沉沉的西湖,因为天与湖,一下子那么的接近,不知是谁吻了谁。


绕出湖滨,小生先到了浙大玉泉校区参观,并不觉得很漂亮,骑马看花转了一圈,就赶到黄龙洞去了。如果当年南大中文系不录取小生,小生大概会让董总把报名表格送到浙大来吧。或许,小生早已在湖畔迷失了自己吧。

真不晓得该不该写下这一段,毕竟,这是关于散步的文章,何必惹来几许愤慨?黄龙吐翠,却原来是一个黄漆的水龙头,忘了拧开关,猛呕水的一个破潭子。西湖新十景还有待改进。15块的门票,换来15分钟的游览,恰也觉得多余。唯一教人安慰的是听到了一折越剧的现场唱段,总还是要音乐来安抚人心。


还了脚车,赎回押金,一个人走在柳浪的岸上,虽然半眠的天色下,寻不着一句莺啼,但湖水蒸起的风打在脸上,却是说不出的沁凉畅快。四下无人,一个人沉浸在风中,在湖滨,不是寂寞,而是安详。西湖天地仿佛另一个上海新天地,高档的餐厅林立,欧式建筑刻意回避东方气息,现代感底下,或许是更真实的再现。西湖,不需要被东方化。


其实,西湖有什么特别,风光果真如此明媚?太湖不知几倍于她,颐和园昆明湖也不知几倍于她,但,她却永远是那位脱颖而出拥着桂冠的女皇。西湖就像一面镜子,三面的山是掌心延伸出去的指尖,西湖大道是手臂的动脉,一直到杭州的心脏。湖面的波动,不就是杭州城千百年来不间歇的脉动吗?西湖是镜子,因为她倒影着来自天堂的美。西湖是诗,因为她循环着文化的露水。西湖回归到心里,不是图集、照片,是滋润与舒畅。

再见了,西湖。动车再次准时催动。回到上海,列车上,无意间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一个纸袋上。原来是上海呼唤着小生的归来。

2 comments:

fish said...

有人說你最近很愛自拍 哈哈

牛油小生 said...

就我一个人旅行啊,只能自拍咯~
我不爱自拍的,真的,偶尔拍拍而已~